正在阅读:小作坊大发展,走进高桥制翁
分享文章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万象 / 正文

首页数据恢复.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小作坊大发展,走进高桥制翁

投稿 韩大葱2022/07/24 21:12:32 发布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筑梦沂乡实践团 作者:杨钰 宋明雪 920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7月7日,山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筑梦沂乡实践团在高桥镇党委的带领下来到沂水县高桥镇大瓮山村、小翁山村进行调研学习,了解制瓮技艺以及手工作坊在当地乡村振兴政策下的发展

实践团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得知村名的由来,起初大瓮山村小翁山村并不叫现在的名字,是因为当地山麓之土可烧制瓮,后来村名就由原来的大芙蓉村、小芙蓉村改名为大翁山村、小翁山村。

1  .jpg

实践团成员通过入户走访调研的方式深入了解制瓮技艺。观看制翁的过程,整个过程十分复杂,其中包括取窑泥,晒干,和泥,丘泥,揉泥,制坯,晾干,烧制,焖火等十几道工序,经过十几道工序成品古朴厚重,结实耐用。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制瓮技艺。实践团队长宋明雪说:“这是我第一次站在窑洞面前,真实的感受一件艺术品的诞生,看到大大小小的瓮摆在村民的院子前,我相信这样的艺术品会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带领当地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据实践团成员了解瓮山村民世代以烧制陶瓮为主要副业,烧制好的陶器大多在本乡本土销售,也用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同时沂水制瓮技艺是沂蒙山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技艺,主要生产各种型号的日常生活用陶器,包括蒜臼、小坛、大坛、小罐、大罐、小瓮、中瓮、大瓮等,产品销往周边县市。讲解完成后实践团去往当地展馆,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组织实践团成员观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片,探索制瓮技艺的发展历程。通过观看影片,了解到在封建时代,制陶工艺为地主把持,清末民初村中地主卢安依靠烧制陶器富甲一方,曾建有规模宏大的宅院,留下很多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建国后村内制陶业兴盛发展,家家户户都制陶,瓮山村仅集体就有十处窑。改革开放初期,整合大、小瓮山村的技术、资源,成立了沂水第一陶器厂、沂水第二陶器厂等专门生产制造陶器的工厂。

2.jpg

实践团在讲解人员的讲解下了解到制陶产业发展到现在粗陶作为生活日用品已经逐步被瓷器还有塑料等物品取代,但是村内的陶器仍然遍布在村里的各个角落,特别是村内的老院落,几乎随处可见摆放着的七大八小的瓮罐,当地居民也会用自家制作的陶罐、陶盆。院墙坍塌了也会用合适的闲置的翁来修补,在沂水一千五百多个自然村落里,以瓮补墙应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墙”景观。

传统的制翁工艺也作为高桥镇的特色,成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追求下当地政府将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制陶工艺和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完美结合,为制翁技艺打造美好新时代。同时这项技艺也将作为文化符号,逐步从生活日用品转变为工艺品、艺术品,焕发出新的活力。

2  .jpg

目前沂水县正在深挖当地特色传承非遗技艺,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之中,守护非遗,也让非遗更好的助力乡村振兴,真正的实现为人民增收。制瓮是沂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制瓮与以往制作农家大瓮、水缸、脸盆不同,现在他们被贴上艺术品标签的文创产品,既代表着当地的形象,也关乎沂水制翁产业的未来发展,由此可见容不得半点瑕疵。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并体验制瓮技艺的发展以及高桥镇大瓮山村、小翁山村的建设,感受非遗传承的魅力,小作坊带动大发展,从带动致富到成为文化宣传名片,制翁面临着产业转换升级问题,创新打造新型制翁村,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路径奠定基础。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